查看原文
其他

熊孩子之殇在于缺乏见识,这位明星校长提出了三条解决之道

2017-10-18 外滩教育

看点  每个家长养育孩子,都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成熟、有见识、能独自面来自生活中的挑战。但什么是见识?上海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在最近一次演讲中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反思。他认为首先要“见”,经历一些事情,然后是“识”,对这些事情有认识。表现在有理性思考,具备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那么要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呢?他谈到三条路径:旅行、阅读、培养审辨性思维。


主讲丨万玮     编辑丨李臻


十一长假放弃休息来听讲座,在座各位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执着让人感动。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很惭愧,其实我并不算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历过见识短浅的切肤之痛。所以今天讲的,不是经验,而是教训,以及教训之后的反思与感悟。




我们家长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孩子成长,长大之后独立成人,不一定指望他们养老,只是希望他们能独自面对这个世界。而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变得“成熟”。


那么,成熟是什么?


有人说,成熟是经历。经历丰富了,人自然就成熟了。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直接经验靠走万里路,间接经验靠读万卷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教育系统现在很提倡“研学旅行”,就是将读书与行走结合起来,我所在的平和学校有人文行走的特色校本课程,很受学生与家长欢迎。


今天包括莫言在内的很多人呼吁缩短学制,原因之一就是今天基础教育应试氛围太浓,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准备应试上,经历太少。如果一路读书读上去,博士毕业出来,都快30岁了。古人说30而立,可是如果你连人生经验都很欠缺,你又怎么立呢?


也有人说,成熟是磨难。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因为从小经受磨难,而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磨难让人成熟。


我自己的经验是,遇到挫折与坎坷的确会让人痛,但是痛苦意味着成长,意味着自己的短板被触及。当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再难了,不再痛了,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当中获得提升了。我曾经跟身边朋友讲,如果把民族比喻为人,我们这个民族是经受过磨难的。正因为经受过磨难,才变得坚强,有韧性,而充满力量。


还有人说,成熟就是能接受小概率事件。中国人常说,少见多怪。或者说,见多不怪。小概率事件通常都是很极端的情况,连很极端的情况都见过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可能就会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而不会大惊小怪。例如说,你经历过大喜大悲,大贫大富,大的成功,大的失败,你便很有可能参透人生秘密,而心如止水,宠辱不惊。


如果让我来给成熟下一个定义,我会用“见识”这个词,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那就是见和识,首先要“见”,经历一些事情,然后是“识”,对这些事情有认识。


当然文字专家会有不同的解释。见识的本质就是我们通过经历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封建专制时代诋毁女性,说她们头发长,见识短。可是我们忘了那时候对女性的约束比较多,女性要深藏闺阁之中,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这样能有高明的见识吗?


各位家长,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熊孩子,熊孩子实际上是认知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就是没有见识的孩子。以下有几种情况都是认知能力比较差的表现:


第一是窝里横,在家里是一条龙,出去是一条虫。

第二是认死理,坐井观天,狭隘肤浅,偏执得不得了。

第三是走极端,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跳楼寻短见,他要是经历过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事情,有认知,有珍惜,有留恋,绝对不会这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加深大家对见识的理解,我再从四个角度来谈一谈什么是见识。



第一个角度来自于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张维迎



张维迎前两年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演讲,叫做“理性的力量”。他说,一方面,屁股决定脑袋,但是本质的,还是脑袋决定屁股。张维迎是经济学家,然而他说,支配世界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他还说,人类历史上很多变革,不是一种利益战胜另一种利益,而是一种思想和主义战胜另一种思想和主义,或者新的理念战胜了旧的理念。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思想和理念不断提升的历史。


张维迎提到人类有一个弱点,叫做近视,就是看近处的东西比远处的大。因此,人要学会理性思考。除了工具理性,更重要的是目标理性。


我想起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的有名的“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当下吃的欲望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人比较注重从小训练孩子立志,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目标理性。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见识的力量。



第二个角度来自于企业管理学家傅盛



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在企业管理界广为流传。傅盛说,人有四种认知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就是这四种状态的区别。


我们每天都在做很多决定,决定乃是基于判断,判断的本质就是认知。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最可怕的,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处在这个阶段。


傅盛还提到管理的本质是战略管理。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结果常常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归根结底,还是见识需要提升。



第三个角度来自于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说,人一生中要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必须依次处理,不得颠倒。我想,教育工作者如家长与教师对这一点应该有直观认知。


小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很强,问的问题大多是知识性的问题,是对大自然的认知,乃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等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之后,人际交往成了头等大事,常常为人与人的关系困扰。


及至18岁成人,要独自面对世界,成家立业,不可避免要思考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用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依次解决对世界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认知。我们谈一个人的见识,最终还是要落在自我认知上。教育的目标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人与自己的关系可谓是人生终极问题。



第四个角度来自于电影《一代宗师》



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对梁朝伟扮演的叶问说,我爹告诉我学武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重境界不太好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我觉得,按照梁漱溟的观点,这三个境界其实是到了人要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时产生的。这是一个循环。


一个人练武,好不容易终于练成,师傅的本领学到手了,对于自己充满信心,这叫见自己,下山走江湖,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叫见天地,而经历这许多之后,知道人间疾苦,人生宿命,无人能够逃脱,这叫见众生。见众生才能更好地见自己,于是进入下一个循环。


各位,我对照自己的心路历程,20多年前我一个人来到上海,到今天,恍恍惚惚中还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



我们回到主题,如何提升孩子的见识?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个路径。


第①条路径“行”,行走的行,践行的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出去走一走,开阔眼界,便能增长见识,开阔心胸。我之前说过,我们这一代家长内心深处有崇洋媚外的情结,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闭关锁国多年,一旦打开国门,发现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不由自主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大家一看到外国人本能反应就是高大上。我们的下一代就不同了,在座很多家长的孩子可能已经去过不止一个国家了吧。


将近20年前,平和刚刚创办时,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最喜欢世界上哪个国家?我很惭愧,除了中国,我哪个国家都没去过。只好说,我最喜欢咱们的祖国。那学生也不以为意,他说,老师,我最喜欢奥地利,然后讲了一堆理由。那孩子六年级,家长已经利用寒暑假带他游历过20多个国家。我身边接触过的很多孩子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自信,更有民族自豪感,因为上海的城市面貌以及机场、高铁等在硬件方面已是世界一流,孩子们游历过之后有了比较,自信心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同样是旅行,有些收获大,有些收获小。哈佛大学300年来惟一的一位女校长福斯特在一次演讲中说,她每年都会带着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然而,她是用一种学习的方式去旅行。每一次旅行前,他们都会用一周的时间去学习,包括目的地国家的语言、文化、当地风情以及摄影技巧。在旅行过程中,福斯特会让孩子们和她一起,品尝当地的特色食物,熟悉各种交通路线与公共标志,体验与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去感受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同味道。而且,每天她都会和孩子们讨论,这个国家和之前去的国家有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哪里好,哪里不好?孩子们的见识就在这样的旅行学习中不断提升。


平和有一位高中毕业生,叫侯天浩,今年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点击查看外滩君对侯天浩的采访。)


国外的顶尖大学真的是有眼光,这位同学成绩很优秀,然而他最大的特点是有思想,他对哲学、历史、社会学很感兴趣,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很有研究。他喜欢旅游,但是这个旅游跟我们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一看他今年这个暑假的行程:


旅行60+天,去了10个省级行政区(如果加上之前假期的行程,已经去了21个省级行政区),行程35000+公里;


火车一共乘了350多小时,全程硬座(除沪九直通车),最长的是从吐鲁番回上海;


中国大陆四至点全部到达:


东:抚远县的黑瞎子岛

南:徐闻县的灯楼角

西:乌恰县的伊尔克什坦口岸

北:漠河县的乌苏里浅滩

每天平均花费300元 


这个经历,这个见识,我这个做校长的都钦佩。


除了旅行之外,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提升人的见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女儿要富养。富养的本质是让女孩子多一点见识,将来择偶时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我很佩服一位平和的父亲家长,在女儿高中毕业即将留学的那个暑假,带着女儿两人把上海的各个高档酒吧体验了一遍。他的女儿端庄典雅,稳重大方,很多人不理解,我却觉得这位父亲与众不同,女儿即将奔赴资本主义花花世界,将来一定会经历恋爱择偶,增加女儿的见识,这是真正爱女儿的表现啊!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生活与内地相差甚远。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直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很可能成为“优秀的绵羊”,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让他们认知体验同一片蓝天下各种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实习各种不同职业的工作生活,与各类不同的人交往,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无穷裨益。


我在入大学读书前,曾经军训了一年。当时很多人很懊恼,觉得耽误了一年。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人都很庆幸能有那一年的经历,因为我们相当于当了一年兵,对我来说,那一年的军事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严酷训练对我的体能以及意志的磨练,让我终身受用。


第②条路径“读”,广泛阅读,读书,读事,读史,读人




亲身体验固然好,人生毕竟短暂,同时也受各种条件所限,有太多的事情我们还是无法亲身经历,而阅读可以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阅读最大的功效就是拓展我们的认知疆域。


另一方面,人类的文明世代传承,通过阅读获得先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看的更高。恩格斯曾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阅读的内容与方式因人而异。我在学生时代算是文艺青年,喜欢读文学作品,现当代小说读得很多。读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了解各种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


例如,读沈从文的《边城》,你便了解上个世纪20年代湘西一个小镇的生活;读陈忠实的《白鹿原》,关中地区渭河平原上个世纪上半页50年的变迁史一览无遗;读姜戎的《狼图腾》,便能够感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岁月与草原生活。


工作之后读得多的反而是中国哲学经典、人物传记,历史尤其爱读。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一点不为过,我们今天碰到的很多困难纠结,跟古人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例如我曾经读过一段历史,说唐代有一个人叫张巡,安史之乱时,带兵据守睢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拼死抵抗,最终城破被擒,骂贼而死。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追加封赏,张巡却引起很大争议。原来睢阳被围困很久,粮草断绝,张巡竟然杀死自己的妾,煮了分给将士们吃。一旦开了这个头,城里的妇女就惨了,最后被吃光,又开始杀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和儿童,一共吃了3万人,城破的时候百姓只剩下400余人。要是再围困一段时间老百姓就被吃光了。你说张巡应该被封赏还是被追责?根据历史记载,最后支持张巡的还是占了上风,张巡被追赠为大都督,立祠祭祀。后来清代有人以张巡妾的口吻说:君为忠臣,吾有何罪?


小时候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那时候真不懂,长大之后,还真的读到了“吃人”的历史,而且是一位大忠臣。


平和高中有一名学生,叫吴博之,现在读高三,特别喜欢读书。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列清单。他高一考到平和来,之前一共读了30本书,进了高中之后,到今年八月初,两年的时间读了116本,按一年52周,两年104周计算,在高中课业很繁重的的情况下,他平均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其中还有不少是大部头的英文原著。所以这个孩子很厉害,他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也很有研究。他站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非常有学术气质。


平均每周读一本书,这是犹太人的平均阅读量。所以大家想想看,这个民族该有多厉害,难怪他们以世界1%的人口贡献了20%的诺贝尔奖得主。


上面谈的是读书的量,再来说一说读书的质。很多人很苦恼学过的东西会忘记,这是大脑的规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过的东西通常两周遗忘一半,两个月只剩下10%。


因此,有人提出来,读书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也有人强调记忆,例如一些国学老师强调背诵一些经典文本,不理解也要倒背如流。然而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用理解的方式去读书,把一本书从厚读到薄。


我自己总结很多学者的读书经验,有几个建议:


第一,要泛读,更要精读,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作品,更是常读常新。读十几遍二十几遍也有必要。


第二,读书的同时也要动笔动口,动笔是做读书笔记,摘录也好,引发自己的思考也好,都记下来。动口指的是有些篇章可以朗读,读完之后要找人讨论,与人交流读书心得,或者干脆主动向别人介绍这本书。


第三,带着困惑和问题读书。脑子里有疑问,从各种书中寻找答案,这样读书会更精准,更高效。短时间内能读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这三点同时指向一个要素——建立连接。即通过书,在自己与作者之间建立连接。我认识一位高人,他无论读书也好,听别人说话也好,常常琢磨其弦外之音。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又是怎么表达的?一旦参透其中奥秘,读书的乐趣就体现出来了。


书籍是一座宝藏,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太多心灵上的困扰都可以从书籍中找到答案。


大部分读者对文字都是有要求的,有些作者可能有思想,但文笔太差,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读者读不下去。有人说《红楼梦》读来唇齿留香,我读二月河的历史小说真是有唇齿留香的感觉,这种读书就是一种气质的熏陶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读一篇文章,竟然在文字间读出了昆曲的韵味,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一名苏州女孩,喜欢昆曲,大学中文系。那文字功夫也是相当了得。


第③条路径“思”,中国学生比较缺乏的审辩式思维




这个词英文原文叫critical thinking,常翻译作批判性思维。也有人说这个翻译不好,因为批判不是一个中性词汇。


那么审辩式思维是什么?平和学校的科学课程主任郑腾飞博士在一篇谈培养儿童科学精神的文章中说,“就是永远抱着怀疑的、要去找事实依据和可能的漏洞的态度,对待一切结论,不管是出自权威,还是出自至亲”。


平和高中IBDP有一名核心课程叫TOK,theory of knowledge,中文翻译叫知识论,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这门课是一种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也就是反思自己的思维。


围棋选手下完棋之后会复盘,可以理解为一种审辩式思维,对当时为什么下在这里而不是那里的思考过程的再思考。我认为审辩式思维背后是需要好奇心做支撑的,凡是审辩式思维比较强的人,一定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观点,他常常会有追问。他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我自己碰到疑惑的问题,会尝试对角度、高度与维度做变化,这样的出来的结论会更加客观一些。


角度很好理解,我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跳出自己的角度,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或者中立者的角度,抛开感情因素,也就会旁观者清。


看历史也是一样,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与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写出来的三国史完全不同。任何一件事情,尝试从至少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见识一定与众不同。


高度是一种格局。取决于一个人的胸怀、目标、自控力,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为一个小坎而愁容满面,归根结底还是高度不够,视野太窄。我小时候喜欢下象棋,下棋比拼的还是计算力,你能算三步,人家能算十步。你肯定下不过人家。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棋局,格局便是这样的一种计算力。


维度就厉害了。前几年流行一个词叫降维攻击,出处是科幻小说《三体》,是一种极其厉害的攻击手段,就比如一个人是三维,把他降为两维,变成一幅画,他就被消灭了。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能够升维,那就更厉害。例如,在一个小系统之内无解的大问题,加一个维度便成为一个大系统内的小问题,在大系统内来看,可能根本不成为问题,甚至不是弱点而是优点。再比如,加一个时间的维度,就会理解沧海桑田,祸福相倚。想想宇宙大爆炸之前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面提到的那位行万里路的平和高中毕业生侯天浩,就是一位很有审辩式思维的学生。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眼中,他可能会制造一些管理上的麻烦,但是我却很欣赏他。他申请大学的文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与学校谈判,改变宿舍电脑管理制度”:


平和有寄宿制度,宿舍里有一项规定,如果学生要用电脑,要先填电脑单,这张单子还需要科目老师签字,证明学生确实有相关科目作业需要带电脑回宿舍完成才行。如果作业多,学生就需要每天找老师签字。


如果没开电脑单就把电脑带回寝室,就算违纪,寝室管理员会给学生开违纪单,同时这个违纪还会报到学部去,学部会再开一张违纪单。


侯天浩觉得,这个制度很不合理,执行起来麻烦,一旦违纪学生相当于一罪两罚,管理部门也过多,应该有优化的可能。


当时他想了很久解决方案。他征求过老师的意见,也通过学生微信平台征求过高中部同学的意见。


最后,侯天浩发了个邮件给生活部老师,没想到生活部老师态度很开放,欢迎他去谈谈,侯天浩就和生活部老师展开了“谈判”。


生活部老师认为电脑管理的主要原因是怕学生自控能力不够,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侯天浩则认为,这个电脑管理政策的问题在于没有可持续性。如果现在老师管得这么紧,等到了大学,谁管我们用电脑?不如现在放开一点,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是关键。他又举了别的学校类似的政策,和这个政策具体实施时的不合理之处。


经过这轮开诚布公的谈判,高中部新的电脑制度出来了,学生每周只要填一次电脑单上交即可,也不需要老师签字了。在他的几番努力下,这条制度竟真的被打破了。


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审辩式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过去几年反复呼吁创新能力的培养,他曾提出过一个很有影响的公式: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后来,他把“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提炼为一个词,叫心智模式,于是公式变成:创造力=知识×心智模式。


钱颖一说,心智模式是创造力最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创新的动机也值得深究。有三种创新的动机,分别是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以及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后面一个都比前面一个有更高的追求。


两年前,我们家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这只猫在我们家养尊处优,吃高级皇家猫粮,定期体检打针,养得膘肥体壮,英明神武,威风凛凛。暑假里有一天我经过菜市场,突发奇想,买了两条河鲫鱼,带回家放到水槽里,注满水,两条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说实话,我是觉得我们家的猫太无聊,那两条鱼是买给它玩的。我万万没想到,可能是鱼有点大,大约有手掌那么长,那只猫根本就不敢靠近。我不耐烦了,把它抓住,抱到水槽边,一条鱼尾巴一扫,激起几滴水花,我们家那只猫惊恐万状,夺路而逃,在我手臂上留下两道血痕。


各位,你们知道吗?那一刻,我被震惊了!那一天我坐在沙发上想了很久,论养育这只猫,我是很失败的。我的见识水平决定了这只猫的见识水平。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转载自“平和教育”(ID:pingheeducation),有删节。


相关阅读






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21世纪学习型家庭的核心需求

外滩教育邀您加入VIP专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43ocsq1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VIP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开通外滩教育VIP专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